En 内网 新内网

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,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;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:360、QQ、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,或者使用谷歌、火狐等浏览器。

下载Firefox

Neuron | 李毓龙团队发现五羟色胺调节关联学习记忆的时间窗口,揭开巴甫洛夫留下的百年之谜

日期: 2023-01-27

为了在瞬息万变的自然界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生存、繁衍机会,动物进化出了关联学习记忆的能力——将中性的条件刺激(conditioned stimulus,CS),与惩罚性或奖赏性的非条件刺激(unconditioned stimulus,US)关联起来——从而实现趋利避害的本能。

最经典的关联学习记忆范式莫过于俄国科学家伊万·巴甫洛夫(Ivan Pavlov;1904年诺奖得主)对狗进行的“铃声-食物”关联学习训练。巴甫洛夫发现经过“铃声-食物”关联训练的狗听到铃声即可预判食物的到来,从而提前分泌唾液。在他的学术著作《条件反射》一书中,巴甫洛夫写道:“A ... most essential requisite for ... a new conditioned reflex lies in a coincidence in time of ... the neutral stimulus with ... the unconditioned stimulus.” 他敏锐地注意到“时间”对于训练效果的重要性:如果铃声响起一个小时后放饭,狗不能学会两者之间的联系;只有当铃声和食物同时出现,狗才能够学会二者之间的关联。在真实情况中,铃声和食物之间并不是分秒不差地同时出现,而是有一定的时间间隔,研究者把能够有效关联CS和US的最大时间间隔称为“一致性时间窗口(coincidence time window)”。虽然巴甫洛夫首次观察并且记录下了这一现象,但是他并不清楚隐藏在其背后的生物学机理。

在巴甫洛夫首次记录“一致性时间窗口”之后的一百年中,科学家相继在人、海兔、果蝇、蜜蜂等不同物种的学习行为中观察到了类似现象,时间范围从几秒钟到一分钟不等。此外,临床研究发现,一些神经发育不良、神经损伤或者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表现出时间认知障碍,在巴甫洛夫式学习记忆测试中“一致性时间窗口”出现缩短或者延长的异常情况。异常缩短的时间窗口会导致动物难以学会事物之间正常的关联;反之,异常延长的时间窗口会导致动物把原本不相关的事件联系在一起。

尽管有如此多跨物种、跨疾病的现象描述以及相关性实验,但针对“一致性时间窗口”本身,仍有众多未解之谜:如1)时间窗口长度是否可调?2)它是否影响学习记忆后突触的可塑性变化?3)它受到什么神经环路和分子机理的调控?

2023年1月26日,北京大学/深圳湾实验室李毓龙团队在《神经元》(Neuron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Local 5-HT signaling bi-directionally regulates the coincidence time window for associative learning的研究成果,以经典的果蝇嗅觉学习记忆为范式,结合李毓龙验室开发的多种神经递质荧光探针,发现五羟色胺双向调节学习记忆的“一致性时间窗口”的新机理,并进一步解析了五羟色胺对突触可塑性的调节,及其发挥功能的负反馈神经环路。

在果蝇嗅觉学习记忆范式中,果蝇在“气味-电击”训练后会对特定气味形成恐惧记忆。早在1985年Tim Tully和William Quinn等人就已经发现,随着“气味”和“电击”的时间间隔增加,果蝇的学习效果逐渐变差。在此次研究中,团队成员利用T-迷宫装置复现了这个经典实验,通过系统性地改变时间间隔,测得果蝇的“一致性时间窗口”为16.9 s。当通过遗传学手段降低五羟色胺水平时,对应“一致性时间窗口”缩短。与之相反,通过抗抑郁药增加五羟色胺水平时,能够相应地延长时间窗口。由此,研究人员发现“一致性时间窗口”的长短并非固定不变,而是大脑中一个能够被五羟色胺水平双向调节的动态变量。

学习记忆的本质是突触可塑性变化,经典的电生理研究表明嗅觉学习记忆形成伴随着蘑菇体(mushroom body,果蝇的嗅觉学习记忆中枢)中KC(Kenyon Cell)和MBON(mushroom body output neuron)之间的突触抑制(synaptic depression)现象。团队成员利用该实验室开发的乙酰胆碱探针复现了这一研究结果,在此基础上发现“气味-电击”的时间间隔延长会导致可塑性变化消失,测量得到的“一致性时间窗口”为14.8 s,与行为学上16.9 s的数据极为相近。更重要的是,人为降低或者升高五羟色胺水平同样能改变时间窗口的长短,表明五羟色胺是通过调节突触可塑性,从而最终影响了学习行为。

在果蝇的大脑中,每个半球有且仅有一颗五羟色胺能DPM(dorsal paired medial)神经元投射到蘑菇体。团队成员系统地解析了DPM的上下游神经环路,发现KC释放的乙酰胆碱激活DPM,而DPM释放的五羟色胺对KC起到负反馈抑制作用利用实验室开发的五羟色胺探针,该论文发现DPM在蘑菇体不同功能区的五羟色胺释放量并不均匀,而是呈现出空间特异性,五羟色胺局部水平差异赋予蘑菇体功能区不同的时间窗口

图:五羟色胺能DPM神经元在蘑菇体中形成负反馈抑制神经环路,在突触可塑性和嗅觉学习记忆两个层面调节“一致性时间窗口”。

(图源:J. Zeng, et al., Neuron, 2023)

经典的赫布理论(Hebb’s rule将突触的可塑性变化解释为“Cells that fire together, wire together”。1997~1998年,这一理论被一系列经典的电生理实验证明,并进一步完善为脉冲时序依赖可塑性(STDP, Spike-timing-dependent plasticity)——突触前、突触后神经元同时兴奋会产生“资格痕迹(eligibility trace)”,使突触处于能够被改变、但尚未发生改变的状态,等待着第三个元素出现;第三个元素是由神经调制介导的惩罚或者奖励信号,它的出现最终决定突触可塑性变化的方向和幅度。但是这一理论并不完美,因为不清楚等待时间长短由什么元素决定。曾有科学家推论五羟色胺很有可能发挥了这一功能,此次研究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猜想,表明五羟色胺是赫布理论中被遗漏的时间调节因子

这项工作围绕巴甫洛夫学习记忆范式中重要的“时间一致性”问题,发现了一个完整的神经环路模型,揭示了神经递质五羟色胺调节“时间一致性”的特殊角色,动物利用这一计时机制来判断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。该研究有助于理解神经疾病导致学习记忆障碍的病理机制,为药物干预患者的时间认知障碍提供新的见解。

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/深圳湾实验室分子生理学研究所合作研究员李毓龙、北大-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2021届博士毕业生/深圳湾实验室分子生理学研究所博士后曾健智为共同通讯作者,曾健智博士和beat365官方网站博士研究生李雪霖为共同第一作者,张任子墨、吕明月博士、王艺潘、谭柯、夏西聚、万金霞博士、张修宁、李瑜等对文章做了重要贡献。该工作得到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井淼团队、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李岩团队(杨扬)、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储军团队(王亮)的通力合作。研究的支持来自北京大学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、北大-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、深圳湾实验室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北京市科委、峰基金、Clement & Xinxin Foundation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。

更多李毓龙实验室工作详见:http://yulonglilab.org/。此外,李毓龙实验室诚聘不同学科背景的副研究员、博士后及技术员,待遇从优。欢迎对脑科学感兴趣的有志青年加入!

原文链接:https://authors.elsevier.com/c/1gUa03BtfH1Z~W